3大基础模型,搞掂互联网产品分析
互联网产品(APP、小程序、H5、网页)分析非常普遍,也让很多同学觉得很棘手。每次都是列了一堆DAU/MAU、打开率、跳失率、转化率数据,却很难得出结论。然后被领导批为:“分析不够深入”。
之所以出这种问题,是因为:不了解互联网产品的分析目标。光列数据,不结合目标,肯定下不了结论。而目标,又和产品类型有很大关系。今天就系统地讲解一下,互联网产品有哪些类型,以及每一类的基础分析模型。
一、互联网产品3大类型
互联网产品有很多分类方式,但站在:“产品是干什么的”角度,就只有3大类:
- 交易型产品:以促成一笔商品/服务交易为目标。
- 内容型产品:以提供视频/文字内容给用户看为目标。
- 工具型产品:以满足B端/C端用户某个具体功能需求为目标。
当然,大类之下有很多细类,比如:
1. 交易型产品
以交易的东西不同,还能细分为商品/服务两大类。由于特定的商品,其生产方式、交付方式有特点,因此还能根据商品特点,进一步细分出,诸如游戏、金融、消费品、耐用品等诸多各具特色的细类。
每一个细类,都会为更好促成自身品类交易,而做功能上修改,比如:
- 游戏要提升交易,需要增加PK赛,上新地图/皮肤/道具,荣誉称号/排位等;
- 金融为了提升交易,需要收集个人信用信息(手机号、身份证、车、房、学历);
- O2O为了提升交易,会提供不同类型商户,供消费者选择。
所以理解交易型产品功能,可以从:“如何提升交易意愿”与“如何降低商家交易风险”两个角度思考。
2. 内容型产品
以内容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短、中、长视频,图文,语音。每一大类下,又有题材的区别,诸如:新闻、小说、娱乐、情感……以内容提供方不同,分为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Content 专业内容生产者)/UGC(UserGenerated Content 普通用户内容生产者)。
要注意的是,经过这些年发展,不同类型的内容,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生态,有相对固定的内容范围。比如短视频主打换装、跳舞、剪辑;中视频主打综艺、娱乐节目;长视频主打有版权的影视剧联播;这些生态一经形成,就有独立的运作体系,因此不能混在一起看,需要每一类单独了解。
3. 工具型产品
B端产品和C端产品有明显区别。B端产品常常是根据企业运营工作环节来分的,经常分前台(面向客户)、中台(面对营销/运营/产品经理)、后台(面向供应链)。
C端则百花齐放,比如健身/地图/天气/输入法/杀毒,这些工具往往有具体的场景,比如建设/查看天气/打字/杀毒,并且这些工具型产品不会兜售某个商品,大部分都是基础工具。
唯一有一个特例是:社交工具(比如微信、陌陌、soul)。由于社交工具自带流量,用户一旦在工具里建立社交关系就很难离开,所以天生自带流量,经常成为为其他产品导流的工具。
以上就是产品的基础分类情况,如果新手同学区分起来太难,可以简单记住上边的分类图,对号入座哦。
二、认识产品分析的主指标
了解产品类型,主要是为了:明确产品主要指标。
一般来说:
交易型产品,以促成交易为核心目标。因此关注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商品交易总额),关注从推广到成交的全交易流程的转化率。
内容型产品,则秉持“活跃即正义”的理念。广告是这些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只要用户肯浏览内容,就有机会卖各种广告。因此活跃率是核心关注指标,并不像交易型产品那样特别关注成交情况。
工具型产品则视其功能刚需程度/变现思路,有2种典型的模式。
一类常见于C端产品,将自身作为流量入口,为其他产品引流。这种模式下,要么不考虑变现,要么用广告变现的方式。这种模式与内容型产品是很类似的,本质上将自己作为流量源头,因此思考的主指标也与内容型产品类型。
另一类常见于B端产品,因为B端产品历史上就是需要付费使用(并且还很贵)因此B端收费经常是名正言顺的,只是付费方式有区别。有的按license付费,有的按项目实施付费。有的是本地部署,有的是saas形式交付。其主指标,就是传统软件销售考虑率的:客户数、转化率、客单价。
了解了产品主指标,主要为了解决:“空列dau、转化率但得不出结论”的问题。评价一个产品功能的好坏,本质上要看它有没有为这个产品的主指标做贡献。如果没有贡献,甚至是反贡献,那即使功能本身做得再炫酷,也是有问题的。
三、3大基本分析模型
了解了产品分类与产品主指标,可以更进一步看基本分析模型。
第一类:交易型产品漏斗模型
交易型产品目标就是提升交易,只是不同的路径促成交易效率不一样,因此漏斗模型是非常适合的(如下图):
如果是站外直接引流,是纯粹的漏斗模型,考察每个漏斗转化率即可。
如果是站内分发流量,则要注意是否各种形式之间,存在流量挤兑的情况。原则上,应该给转化率高的渠道多分配流量,但是也不能简单地看“哪个渠道转化高,流量就全给它”。因为有可能某个功能有其特定的爱好群体,因此需要作为一个组合,来考察流量分配效率。
第二类:内容型产品的分群模型
内容型产品理论上也能用类似的漏斗模型,观察用户是否愿意完成一次内容浏览,以及内容浏览后是否有转发、点赞、买货等行为(如下图)。
但注意,内容型产品中,用户的一次浏览行为常常是短暂且分散的,用户每次登录后是一组行为的组合(先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因此需要做用户分群,根据时长/频次,区分出轻中重用户,再看不同产品功能,如何满足不同类型用户:
第三类:工具型产品
工具型产品要区分类型来看。
对于C端的流量入口型产品,可以借鉴内容型产品的思路,做分群分析。
对于B端产品,要特别注意:B端产品的用户实际体验与用户付费是脱离的。因为B端产品经常有招标过程,在招标过程中,如何通过层层考核中标才是关键。此时的产品分析,本质上分析的是销售过程中成功几率(如下图)。
注意,以上只是基础分析模型,实际分析起来会更复杂。因为产品分析,也分战略级、战术级、战斗级,不同的层级的分析,服务的人群不同,想达成的目的也不同。
不分青红皂白地写转化率、点击率、使用时长,肯定不能满足需求。
- SaaS产品增效 | 小程序类产品设计方法探索
- 3大基础模型,搞掂互联网产品分析
- 保护隐私同时,内容推送该如何做?
- 如何为未来的车设计HMI?
- 为什么你做的数据分析,运营懒得看
- 下个3年,关系经营,下沉至KOC
- 需求蔓延时,如何应对处置产品研发和交付的各种难题?
- 电商SaaS的故事,为何不好听了?
- 勾搭上热搜评论区的“算x叔”,差点把我2个月工资都算没了
- 这个定期“疯狂”的“老爷爷”,给品牌营销上了一课
- 一个宏大的功能,是如何被设计出来
- B2B企业,应该如何做好商机管理?
- 餐饮SaaS下半场,聚焦效率革命?
- 产品“商业化”路径的底层逻辑:用户体验
- 有关用研经验传递的一些思考
- 支付清算系统(上)大额实时支付系统详解
- 为Web3打工的年轻人:高薪、远程,惬意又危险
- 虚拟人把真人偶像挤下神坛
- 从5方面入手,助你设计出优秀的进度条!
- 是先按照统计模型
- 思维导图工具的未来
- 目睹过失败后的一地鸡毛,我总结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 SaaS行业2023年十大预测
- 十年Tinder,倦怠社交
- 你离运营高手为什么总差点意思,差在哪里?
- 饿了么会成为抖音的工具人?
- 从抖音到今天的互联网
- 用饿了么积分商城的产品运营变迁案例
- 避坑指南,做私域最常犯的四个错误
- 美团打车,活在竞争中
- SaaS产品增效 | 小程序类产品设计方法探索
- 3大基础模型,搞掂互联网产品分析
- 保护隐私同时,内容推送该如何做?
- 如何为未来的车设计HMI?
- 为什么你做的数据分析,运营懒得看
- 下个3年,关系经营,下沉至KOC
- 需求蔓延时,如何应对处置产品研发和交付的各种难题?
- 电商SaaS的故事,为何不好听了?
- 勾搭上热搜评论区的“算x叔”,差点把我2个月工资都算没了
- 这个定期“疯狂”的“老爷爷”,给品牌营销上了一课
- 一个宏大的功能,是如何被设计出来
- B2B企业,应该如何做好商机管理?
- 餐饮SaaS下半场,聚焦效率革命?
- 产品“商业化”路径的底层逻辑:用户体验
- 有关用研经验传递的一些思考
- 支付清算系统(上)大额实时支付系统详解
- 为Web3打工的年轻人:高薪、远程,惬意又危险
- 虚拟人把真人偶像挤下神坛
- 从5方面入手,助你设计出优秀的进度条!
- 是先按照统计模型
- 思维导图工具的未来
- 目睹过失败后的一地鸡毛,我总结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 SaaS行业2023年十大预测
- 十年Tinder,倦怠社交
- 你离运营高手为什么总差点意思,差在哪里?
- 饿了么会成为抖音的工具人?
- 从抖音到今天的互联网
- 用饿了么积分商城的产品运营变迁案例
- 避坑指南,做私域最常犯的四个错误
- 美团打车,活在竞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