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

时间:2022-07-03 来源: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连接社会”。从“社交”的观察视角来看,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连接”取代。每一个具体的、有丰富面向的人,沦为抽象而单薄的数据收发节点,被视为透明得没有情感的流量。

“连接”消除了“远”,也恰恰摧毁了“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完全的无差别性。人与人之间的“亲疏”消失了,也不再能感受到“毗邻”与“切近”,却对远处的“风险”身当其境。

一、“连接社会”让交际沦为一场加速的信息交换

人与人的交际不再是为了倾听和了解彼此,而是为了高效率地获取信息。在“效率至上”文化的驱动下,信息交换不断加速,陷落在信息洪流中的人们也深感倦怠与无助。正如“扁平过劳”趋势所揭示的,在扁平化管理组织中由于对接人数爆炸带来的员工过劳。“自造戒律”则体现了人们对信息过载的反思与调整。

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信息,但这些信息不是为了共享和交流,而是用于展览自我、宣传自我。在连接社会,我们所有的娱乐、消费甚至生活都蒙上了一层“展演性”滤镜,

正如今天“打卡”的火爆,以及“亲情秀场”中体现的对亲密关系的高调炫耀。同时,由于互联网并非共享和交流的空间,社交媒体上也难以形成真正的讨论文化,而是充满了冲动和对立,人们通过“反语保护”来避免不必要的争端。

二、“连接社会”加大了风险感知

未来的风险,理论上是无法被证实,只能被相信的。但在连接社会,灾难、危险、坏消息会在第一时间弥散远扬,风险事件变得可见可感。面对未来人们惴惴不安,慌乱地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以避免缓解明天的潜在危机。

如在“蓝领副业”中,人们通过学习一门蓝领型技能希望以此抵御职业上的风险;“谨慎宠爱”中,人们开始更加谨慎地考虑养宠物、养小孩的决策。风险感知与科技革新一道,让稳定可期的“明天”幻灭了。

我们永远都在天翻地覆的改变之路上,人们心中普遍鼓胀着一种茫然的“悬置感”,这在“临界飞地”的趋势意向下体现得淋漓尽致;“玄学杠杆”趋势则体现出面对不确定的风险,焦虑的人们希望通过玄学来寻求一丝确定感。

三、疫情的影响

“连接社会”带来了效率与便利,正当我们欢欣鼓舞地奔向宽广的虚拟连接时,一场大疫情却给我们当头一棒。稳定运转的城市系统突然静默,丧失了平时赖以为生的外卖、快递,人们又要重新靠自己、靠邻居了,“地缘”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正如“抱团自救”趋势所表现的一样。

新冠疫情已持续三年,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卷入其中,在社会性、全民性和亲历性的层面,似乎千禧年后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公共事件可与之比肩。

这种共同的创伤记忆将对原有的文化与观念造成结构性的松动与震撼,帮助人们克服伤痛的内容将蔚然成风,正如“生机引力”就是其中的一种。共同的创伤记忆也帮助社会扩大了“我们”的范围,新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渐趋形成。

今年,我们从趣缘、业缘、地缘、亲缘4个方面总结了10个趋势。

生机引力

疫情以来,人们愈加渴望亲近自然,渴望从细微日常中获取能量。

自造戒律

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反思欲望,从食欲、物欲到爱欲,试图以各种方式对自己欲望进行解构和控制。

玄学杠杆

困囿于“不确定”与“非必要”的迷茫一代,将对未知人生的情感投射于漫天星斗与风流水转,以“信而不迷”的态度将玄学纳入日常生活决策链的关键一环。

反语保护

随着网络环境日趋复杂,人们上网冲浪时也更加谨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端,越来越多人选择用复杂的调侃方式输出观点。

扁平过劳

在扁平化管理的组织结构中,员工由于对接数量爆炸及过度自我驱动而产生的过劳现象。

蓝领副业

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学习蓝领型技能,以求一技傍身。

临界飞地

近期流行的亚文化空间美学,临界空间兼具有限中的无限、已知中的未知、秩序中的失序、日常中的反常、真实中的虚妄,为人们创造了全新想象飞地。

抱团自救

在疫情期间,原本保障生活的系统停摆,为了购买生活物资和帮助弱势群体,人们开始组织起来,通过抱团积极自救。

亲情秀场

年轻人正带着家人赶往互联网秀场,高调地展示自己和父母、爷爷奶奶的互动,演绎亲密日常。

谨慎宠爱

基于关系反思,人们对小生命的责任感提升,一方面更为谨慎地开启一段关系,另一方面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可能威胁宠物、孩子的风险。

社交趋势是一项宏观研究,但我们的生活却是细微具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我们经常性的倾向在于,喜欢抽象概念胜过具体的人和事。趋势研究做到第3年,我们更感到过好自己细碎日常的重要意义,当加速、迷茫成为趋势,我们更需要努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现实的、小群体的社会交往是可以把握的,周围人的情感支持可以拯救我们对世界的不知所措。

这是一个不断遇见又不断告别的时代,今年是我们发布“大社交趋势观察”系列报告的第3年,希望这个系列报告能带给你有益的思考。愿你的社交关系不随波逐流,目有可及之爱,心有满溢光彩。

1 生机引力
#趣缘

疫情以来 ,人们愈加渴望亲近自然,渴望从细微日常中获取能量。

WHAT’S NEW 

向“自然生机”需求疗愈

由于疫情的影响,因社交隔离而被迫久居室内的人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愿望更为强烈。大自然越来越被视为放松娱乐的最佳场所,被当作维持情绪和心理健康的积极能量源泉。

亲近自然,感受它们的勃勃生机,能给人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只要蓬勃的生命力在,一切问题都会过去。亲近自然也是重新获得真实感和纯净感的最佳途径,为久居都市的人们带来疗愈。

对日常“生活生机”的赋魅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锁定日常生活,将挖掘“细微具体生活的美好”作为获得快乐、满足、幸福的源泉,社交媒体上这类内容也获得愈加广泛的关注与共鸣。如年轻人重新走进菜市场寻求治愈;在家种菜体验收获的快乐。令人着迷的不再是辽阔无边的远方,而是一粥一饭、一草一木,人们深入到细碎平凡的日常里,体悟淳朴恬适生活的可贵。

CASES

露营、爬山、逛公园等户外活动持续走俏

近两年,露营火遍所有社交APP,在小红书上拥有超过100万条笔记。早些年的户外风潮以硬核驴友为主,而近两年年轻人走向户外的目的也更多地转向放松疗愈。

除了“在山野中活着”的硬核体验派,这两年“精致露营”似乎更受刚入圈的萌新欢迎,带上烧烤炉、投影仪、手冲咖啡套装,和朋友一起吃吃喝喝,感受花香虫鸣。亲子野餐郊游,也是不错的给娃放电方式。

疫情之下,世界变得遥远,出游半径明显变小,不少人选择在本地周边进行放松休闲。携程发布的《2022清明小长假出游洞察》显示,约九成的游客选择了本地周边游。疫情冲击之下,想要逃离的已经远远不光是城市里的工作生活,而是想要摘下口罩大口呼吸空气,面对辽阔自然感受自由。

鲜花直播与水培植物

鲜花直播间正在让年轻人上瘾,一束束包装简单的花束堆叠在一起,衬出卖花主播们的豪迈气势,“十枝玫瑰,十枝百合,十枝康乃馨,不够?我在送你一扎向日葵,一扎配草,所有这些,39.9包邮”。

了解过线下鲜花价格的人,对直播间喊出的数字很难拒绝,许多人在第一次尝试线上买花之后,就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买买买。对于这些消费者而言,“花”是一种精神养料,习惯了家里某个角落有鲜花存在后,就会希望维持住这个角落的生命力,开始周期性买花。

鲜花之外,水培植物这股风也越刮越大。小红书上“水培”相关的笔记已超过10万条。2022年3月以来,最开始火的是牛油果和郁金香,只要用水泡着就能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朵,成功率较高,因此大受欢迎。

而进入4月后,不少人因为疫情居家,家里蔬菜告急,水培蔬菜相关话题迅速火爆。小红书上提到最多的蔬菜是生菜,其次是小葱和芹菜。只需要留下吃剩的菜根、菜头,把他们放在水里,每天换水,不多久就能收获下一茬。甚至还有人总结出《居家种菜》教程,以共享文档的方式进行传播。


菜市场体验派与“用心生活的老年人”

菜市场的魅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他们开始主动走进菜市场,沾染生活烟火气,获得心灵治愈。近年来,“菜市场”也越来越成为青年活动的热门举办地,

如“开FUN”的《菜市场玩耍指南》用20张食物游戏卡牌引领年轻人逛菜市场;“我要WhatYouNeed”的《书菜计划》在世界读书日,将书籍包装成各种蔬菜,让人们有趣、舒适地选购书籍。

此外,“用心生活的老年人”类的话题也持续受到人们关注。如豆瓣热门话题“那些用心穿搭的老年人”、“镜头下的老年人生活”等,在这些帖子下,人们可以看到,即使人到暮年依然“朝气蓬勃”地生活。这些细微生活处的“生机”也让年轻人生发出对生活的热爱。


WHY

紧张焦虑的大环境下,渴望慰藉与连接

大环境的紧张和焦虑,让人们开始寻求从自然中获取心灵慰藉。研究显示大自然会让人类产生一种被心理学家称作“软愉悦”的东西,减少因为关注日常琐事而产生的懈怠,重新启动感官和意识,摆脱疲劳感,让人注意力更集中。

此外,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人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人们渴望摆脱封闭感,重新和外界连接。喧嚣热闹的菜市场、对周围老年人的观察,都能让人们收获这种“连接感”,从而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停留在细枝末节的生活中。

更便宜的休闲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梳理世界露营历史时发现,每一次露营风潮的兴起,几乎都伴随着经济危机或者灾难:20世纪20年代的大萧条让欧洲大陆的富人们开启了廉价的度假方式;90年代的金融危机让英国人把手中的机票换成了帐篷;在日本的长期萧条中,人们也迅速接纳了精致露营的旅行方式……如今疫情之下的露营风潮、养花水培热,都是一种更加便宜、可得的接近自然、获得治愈的方式。

向死而生的审美哲学

海德格尔曾提出“向死而生”的哲学理念:人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亡的过程,但“死”的概念能激发我们“生”的欲望,唤醒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从而克服各种贪恋欲望的诱惑,完成精神的觉醒。疫情的反复及其他各种灾难事件,都反复而深刻地提醒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的可贵,平日被习惯折叠简化的“生活”二字,由此被层层展开,人们从未如今天一般,渴望为未来的生活注入生机。

HOW TO USE

借助生命力、自然力,做“新生活方式提案者”

疫情掀起了一场对原有生活方式的彻底反思,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与自然隔绝的城市生活的僵化与枯槁,希望重新调整生活方式。未来品牌要激发新的消费活力,就要积极做消费者的“新生活方式提案者”。

疫情隔离让人们更加渴望亲近自然,鲜活的生命力、自然力产品,是提供治愈的重要途径。如鲜花由于销量涨势迅猛成为抖音直播的新晋重要品类;苔藓、植物成为年轻人的送礼热门选择。

已有不少母婴、服饰、美妆、小家电等消费品牌将产品通过嵌入露营、户外运动等热门场景,彰显品牌“新的生活方式”的价值主张。但这些目前尚局限于营销层面的浅层应用,如何基于消费者的新生活方式期待,重新定义品类意义,进行更细致的场景运营和创新,是品牌今后可以深入挖掘的方向。

重现细微生活新奇美好的内容创作

不同于前些年玄幻、魔幻等完全架空的内容作品的大受欢迎,近年来从真实细微生活出发的内容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如刻画社畜生活的出圈韩剧《我的解放日志》、着意塑造生活气息与世俗实感的古装剧《梦华录》等。

无论是综艺剧集、广告创意、或短视频创作,都可通过尝试回归生活的细微处,重新挖掘再现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新奇与美好。顺应当前人们“珍视可贵日常”的社会心态,平凡且自甘的生活态度更容易击中普遍的社会情绪,引发传播和讨论。

公园城市建设与创意型产业

2022年3月,几大部委正式印发通知,宣布成都成为全国首个“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将通过绿道建设、边角空间改造、绿地场景激活的方式,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绿道将散布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同时激活自然中的嘉年华、农贸市集、都市农场、城市咖啡厅、启发创意场景等。在自然环境中,人们的压力能得到舒缓、情绪更加稳定,有助于创意的涌现。

成都的战略意图在于通过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公园城市”来吸引创意型人才,从而促进本城的科技文化产业发展。国家将城市建设视作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未来也将有更多城市将努力建设公园型城市。公园型城市的建设,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这其中也蕴含着更多的品牌商业新机会。

2 自造戒律
#趣缘

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反思欲望,从食欲、物欲到爱欲,试图以各种方式对自己欲望进行解构和控制。

WHAT’S NEW

通过解构自身欲望,寻求掌控感

在商业社会中,从社交媒体到商业广告,都在鼓吹放纵和满足欲望。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购物、刷短视频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被算法和商家牵着走。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们开始自己反思自己的欲望,制定戒律来约束自己,期待通过告别某种形式的快乐获得自由,以及通过拒绝消费主义摆脱失控感。

始于戒断,终于放弃

尽管各类戒断运动声势浩大,但真正的成功只属于少数人,而多数人最终在与“人性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败下阵来。那些为了节省欲望而省下来的钱,最后又通过另一种形式花掉:买课、买药、买工具。我们不可避免地身处消费社会,尽管需求在变、意识在变,但诱惑也在升级:过去商家通过制造欲望来诱导第一波消费,现在又通过戒断欲望来诱导第二波消费。

CASES

豆瓣“戒断XX”小组

豆瓣小组以打卡、科普、经验介绍等形式帮助参与者戒断某些已形成的习惯,戒断的具体内容或多或少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比如熬夜、打游戏、磕CP、购买jellycat(毛绒玩具)等。如“磕CP成瘾戒断”小组,人们通过学习理论、外界监督等方式让自己对曾经磕生磕死的CP尽快“下头”。各种省钱小组,也有许多分享控制自己消费欲望经验的帖子。

除了这些正经互相监督戒断的小组,一个不典型的戒断组——“戒断jellycat互助组”在一众戒断小组中参与度高居榜首。可爱、安全、手感好是jellycat畅销的核心卖点,也让它成为了人们无法拒绝的居家休闲解压神器。

人们嘴上高呼“不买了不买了”,希望进组戒断jellycat成瘾,但实际上,这个戒断互助组完全沦为一个种草互助组,发帖内容尽是“买完这个就不买了”、“进组15分钟激情下单”之类。

戒断多巴胺挑战

“戒断多巴胺挑战”近年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人们争相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戒断挑战和心得,各类戒断科普视频也受到关注。人们热衷于参与的戒断多巴胺挑战实验包含内容十分丰富:戒酒、戒色、戒甜品、戒游戏、戒短视频……远离一切可以带来快感的刺激。

戒断多巴胺挑战起源于硅谷,人们通过减少社交网络和技术设备的使用,让自己远离引发压力的食物。旧金山心理学家卡梅伦·塞帕博士是“多巴胺戒断”的推动者,他希望可以帮助人们从一个不同角度思考和观察事物,从数千种日常刺激中跳脱出来。这项运动也从硅谷,迅速风靡至全球许多地区。

尽管有人通过戒断的苦行僧式的生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减肥成功、学业有成,但更多在社交媒体上参与戒断挑战的人在坚持一段时间后最终悄悄放弃。


WHY

在快乐“鄙视链”中,获得身份认同

在自造戒律的趋势中,“快乐”这件事被划分等级,形成一个“快乐鄙视链”:看书、健身获得的就是高级的快感,刷短视频、打游戏则是低级的快乐、罪恶的堕落。鄙视链的形成源自攀比,折射出了现代青年人的身份焦虑和社会认同危机。人们通过制定戒律,来享受“高级的快乐”,获得“我就是与别人不一样”的自我身份认同。

社交媒体造成的自我完善漩涡

自律来源于人们对“滑向丑穷差深渊”的恐惧。在社交媒体上,一切优点及缺点都被放大,不断有声音告诉你:你需要变得更好,在各个细微的方面。欲望总在一瞬间轻易被放大,但戒断相关的内容却给了人们“更好自我”的期许,对欲望不可控的焦虑让人们转向对戒断内容的追逐。人们将自身当成有待完善的改造对象,自我否定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加深。

HOW TO USE

自律的生意:营造仪式感或社群约束力

随着戒断类内容被广泛关注,“自律”也创造出新的市场机会。对一些自律型的管理工具而言,可通过营造仪式感赋予“自律”更多的趣味性。

如TodayWellSpent的产品手机床(Phone Bed)就是为手机设计床铺,在发挥充电等实用功能的同时,给手机盖好被子仿佛它真的在睡觉不便被打扰一样,可爱的造型帮助人们愉快地戒断睡前刷手机的习惯;再比如时间管理软件Forest,基础设定是如果30分钟内不看手机小种子就能长成一颗树,否则就会枯萎,帮助人们在需要专注的时间远离手机。

此外,通过打造自律社群,一群人互相监督也能帮助用户达成自律愿望,百词斩等学习软件、北辰青年等青年组织都曾尝试过这类社群的运营。


有所克制的商业伦理

商业社会不断地鼓励和创造欲望,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主动反思,并对无休止的欲望鼓吹话术感到厌倦。我们倡导从更宏观的社会福利视角切入考虑商业问题,对一些需求的满足保持克制。

比如王慧文曾经在其产品课中提到,“打车的需求是否该无限满足?”,如果从路权的角度来看,公路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打车是比公共交通社会效率更低的一种出行方式,所以这个需求不该被无限满足。因此,在设计商业模式时,需要超出行业本身,从更大的生态系统中来考虑供需问题,这也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3 玄学杠杆
#趣缘

困囿于“不确定”与“非必要”的迷茫一代,将对未知人生的情感投射于漫天星斗与风流水转,以“信而不迷”的态度将玄学纳入日常生活决策链的关键一环。

WHAT’S NEW

将玄学作为小的生活情趣

互联网外衣令玄学的拥趸逐渐向年轻人靠拢。由于这一代多为当下主义贯彻者,对未知人生的情感再复杂再寻求投射,也无法忍受过于延迟的反馈与印证。人生大趋势严肃且莫测,征询一次没有大问题便不会再问;倒是日常生活中无关紧要又选择困难的芝麻小事,总是要玄学给个决策支撑点,为自己造仪式,为自己造节日。

“走哪条路事小,走路时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事大”这种喜剧,成为部分玄学青年的日常——也为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期待与慰藉。

信而不迷

当代玄学更像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工具——给定一个不可证伪的支点,年轻人似乎就能撬起阻碍人生、压抑命运的巨石。但同时人们也将自己作为“万物的尺度”,拒绝出让自己的能动性:不好的签就是不准,不应的庙就是不灵。正是因为感到困惑迷惘,年轻人从而寻求玄学的助力,如果事与愿违,更加无力,他们便不会沉溺其间。

借玄学完成自我认知教育

以往希冀通过玄学寻求桃花和暴富的人很多,但如今接纳玄学的年轻人,不再仅仅是需要一个通俗易懂的问题答案或解决方法——他们同时更期待能了解玄学话语体系下的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因时而变的命理中完成自我认知的教育,即对“我为什么会这样”的回溯与省思,从而找到一种自我认同的坐标。

CASES

平易近人的互联网玄学

相比于传统的线下算命摊、占卜店,互联网玄学更加便利驳杂,满足了年轻人形形色色稀奇古怪的需求:大到社会事件、舆论热点,小到日常服色、每日吉凶都可以测算一番。此外,互联网加持下的“平权式玄学”更受年轻人欢迎:“专家”、“大师”不再高高在上,甚至与用户保持“推心置腹”的“朋友”、“师生”关系。

以著名星座博主陶白白为例,他既是星座博主,又充当着“人生导师”的角色。很多玄学大V更是毫无架子可言,经常与粉丝在直播与评论中互动,甚至有时会“放福利”,免费提供一些服务、教学。


玩梗好笑的玄学博主

微博博主“运势学家王明磊”有超过200万的粉丝,其微博每天的主要内容就是“日运播报”。“星盘命理博主”的标签似乎能唬住很多人,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他只是借玄学玩梗:“今日幸运随身物”可以是“耳机”,“今日幸运词”可以是“要热死谁”,毫无逻辑与依据。

但在每条无厘头不靠谱的“日运播报”下,都会有上千条转评赞甚至是朋友圈搬运;如果“日运播报”发晚了,还会有人催促。纯粹的快乐源泉——是“运势学家王明磊”受到年轻人欢迎的简单法门。

头像&壁纸等赛博玄学兴起

随着年轻人生活空间转移至线上的比例越来越大,个人在线上社交场域频繁露出的头像与壁纸,似乎也成为一种度量“赛博风水”的重要维度。


听听就能好运、变美、暴富的音频

一首《time in oblivion》火遍外网,只因这首音乐在tiktok博主中被盛传“听了就能好运连连”,配有该BGM的“捡钱”短视频一时间在欧美年轻人中爆了,令人禁不住感慨掌握全世界人民的流量密码都惊人地相似。无独有偶,B站上“坚持听就能变美变白”的音频也受到国内许多年轻女孩的追捧——这几乎成了她们睡前护肤时最应景的听觉佐餐。


WHY

社会异化劳动压力下的积极心理学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了与自己相对立、制约自己的东西,即所谓的异化劳动。千禧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人一直身处于社会飞速变迁的奔流中,形形色色激荡着冲突的消费命题、生存命题、阶层命题、价值观命题背后,正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的实质。

当日益增长的异化劳动压力将年轻人裹挟,客观现实的不确定性与主观个体的徒劳无力感,使得部分年轻人将当代玄学视为一种提供情绪价值的积极心理学工具。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将自己的异化困境诉诸于玄学同好,交换倾诉,彼此共情,互相安慰,共同寄托——某种程度上,“搞玄学”与各种娱乐休闲的消遣方式一样,是年轻人消解负面情感的重要路径。

自我认知教育缺失中的自我互动之

人在将外界事物作为认知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知的对象。在十多年的应试教育中,自我认知教育长期缺位,人们普遍不知道该如何认知“自我”。而玄学刚好可以作为一面个体进行自我互动的镜子。

比起排山倒海扭转乾坤的大动作,其更多时候叫人了解自己的寻常,珍惜当下的日常,向内看、向后看,也是为了更好地向外看、向前看。不少年轻人相信通过玄学补足自我认知、丰满个体意义后,可以靠自己的能动性走向更新更好的生活。

神秘基因、利益钩子、归属功能兼具的社交硬通货

得益于不可证伪的神秘基因与欲望相关的利益钩子,玄学算是国民流通性极强的社交货币。并不艰涩的概念如星座等,也极易成为开启社交的“敲门砖”。同时,针对于人的三大生命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东西方玄学通过种种工具,将个体一般无法决断的诞生时刻、诞生环境,作为预见个体未来的普适性基底——即系统地以“我从哪里来”观照“我是谁”与“我到哪里去”。

而这种系统性工具的存在,也促成了年轻人群中一种“合并同类项”式的标签社交形式。当人与人之间的异同、异同的原因与趋向,有可能被玄学精密地、甚至标准化地预先识别,冥冥之中建立的情感共通与身份认同便在相关圈层的社交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HOW TO USE

给予消费者更多确定性感受的产品和服

在高度不确定的时代,确定性往往让人留恋。在产品和服务中给予消费者更多的“确定性”体验,如稳定的价格体系、稳定的品质保障、稳定的物流交付等。在满足消费者理性诉求的基础上,也可以尝试提供尽可能多的正向情绪价值——用“拟确定性”的暗示帮助消费者应对客观现实的不确定,消解主观个体的徒劳无力感。

比如“超级植物公司”售卖植物时,会赋予每种植物独特有趣的意义,如“天天向上”的猫草、“请放松”的雾松、“专管睡不着”的“数羊景观苔藓”等等。

在内容营销与运营方面,可建构辅助自我认知的镜子、探索人生坐的参照系

部分产品、品牌的内容营销与运营可以尝试帮助年轻消费者认识自我价值,找到人生坐标,以开放、平等、友好的人格姿态为他们提供持续、长远、或隐性的解惑支持,也借此机会将品牌理念与产品卖点内化其中,以更灵活、更有效、接纳度更高的方式树立与竞品间的区隔。

淘宝职场通勤女装店铺榜TOP20的品牌“女子成鉴”,便以这样的内容在一众OL女装店铺中脱颖而出,赢得年轻女性的关注与青睐。

抖音为“女子成鉴”的主要运营阵地,自2021年8月运营以来,不到一年账号的粉丝量已超200万,284部作品累计获赞量1600多万。其作品内容,均以两名年轻白领女性的”Coffee Talk”为演绎场景,短短几句姐妹之间的Q&A,或关于职场,或关于爱情,却总能简短扼要地让观众有“被输出”的醍醐灌顶感。

内容展示产品的同时,更传递了品牌的理念,使得品牌具有温度与观点、情感与立场,丰满了产品魅力的同时也赋予了消费者更多的衍生价值,偏好与粘性自此产生。


借助玄学,使得“向善”理念更通俗广泛地介入商业与公益链条中

不好的签就是不准,不应的庙就是不灵——当代国人对待玄学信而不迷的态度,很大程度体现于“真诚却拒绝让渡能动性,施善也必须得到正反馈”。这种对能动性的掌控与对正反馈的期许,恰恰为过去教育中存在断层、较为空泛的“向善”理念,提供一个完成良性循环的现实落点;也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此类较为先驱的公民意识,增加一抹通俗而美好的中式祝祷色彩。

在天猫的“免费公益午餐店”的商品评论区,许多捐助后的年轻人把这里当成许愿场所,在评论区许下对生活的期许和愿望。年轻人将自己的美好愿景寄托在向善的行为中,公益捐助后不忘“日常迷信”一把。借助东方玄学的引子,商业与公益链条中针对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向善”思维与举措,会更容易被人们广泛接纳、响应。


4 反语保护
#趣缘

随着网络环境日趋复杂,人们上网冲浪时也更加谨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端,越来越多人选择用复杂的调侃方式输出观点。

WHAT’S NEW

曲折的表达:更多元、复杂的表达技巧

除了传的“仅三天可见、分组可见”等有限可见操作,用户在公域社交媒体环境下依然有着旺盛的表达欲望,开始发展出一套更加多元、复杂、艺术的表达技巧。通过多一句解释、挂个狗头或套用经典文学表达等方式,来“恰当地”表达自身观点,同时也不至于激怒他人危及自己。这种发源于豆瓣、微博等平台的小众表达,因其既有趣味性,又能表达丰富意涵,而逐渐流行开来。

表面是“保命”,实际是反讽

文学表达与“护身符”逐渐成为一种工具,免责声明避免了歧义和引申,让表达变得冗长。看似是用特定的语言符号柔化批判性观点,实际上是借这样的表达来进行反讽。只是表达一个简单的观点,却需要一大段补充说明来摘干净自己,言语之间尽显小心翼翼,展现了人们对网络暴力的忌惮和恐惧。这种过度小心的夸张表述,充分演绎出杠精的荒唐以及自己的畏惧,极具讽刺意味。

CASES

“文学”大师

疫情之下,以《重庆森林》、《大话西游》、《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等作品中经典选段改编的文字创作越来越多,被戏称为“疫情文学”。如《重庆森林》改编文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健康码上面都会有一个日期。24小时阴性会过期,48小时阴性会过期,就连7天阴性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疫情下,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而此前,使用‌‌‌‌‌‌‌‌‌琼瑶式抓狂的语气连环“轰炸”,毫无逻辑但情绪饱满进行宣泄的“发疯”文学,以及看似说了话却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废话文学”流行已久,比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我上次理发还是在上次”等等。

二次元括号艺术

十多年来,网络流行词不断更新换代,从“神马都是浮云”到“蓝瘦香菇”等,曾经的流行词在浓郁的时代气息中夹杂着一丝尴尬的气味,但二次元的半拉扣号表达却一直坚挺到现在。通过在话尾添加半拉括号,表达多种含义。

最开始的用法包括:在括号中加入一些动词,表示自己的状态,如“(泪目”;或是加入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种小声叨叨的感觉,进一步润色或补充括号前的发言,如“我觉得这个草莓蛋糕挺好吃的(就是草莓有点太少了”。

到今天演变出了更多种的用法:首先是模糊语义,比如“kswl(雾”,这里的雾指“误”,意思是明知不应该舞cp但还是嗑到了糖,同时避免破坏观感;此外,括号内的文字可以说明状态和语气,比如“好的(刚刚在忙)”,用于礼貌解释;此外,在一句话发出后用括号进行补充能够缓解尴尬,比如“可以请您帮个忙吗(不可以)”就是怕被拒绝而提前给出否定的回答。

反杠体与狗头保命

反杠体常见于网络评论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即在句尾通常会补充一句“杠我就是你对”,早期用于害怕被网暴的自我保护,所以先验地设定了一个马上就要争执起来的情景,而在这种设定之下,所谓的“理性探讨”也会被看作互相抬杠。此外还有“没有XX的意思”等表述,通过在简单表达后,加上一大段“没有XX的意思”的解释,看似是在避免自己的意思被误解,实际表达效果嘲讽拉满。

此外,类似的表达还包括狗头表情符号。因为这个表情本身带有极强的嘲讽感,在文末挂上狗头表情,经常被用来表示“以上所有内容都是反讽”,或是表示“开个玩笑不要当真”。网友在评论区文末挂上狗头,很多即代表“我说的这个评论要反着理解”,以防被友军无辜中伤。

全国统一热线

4000-163-301

联系在线客服
2022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 最新资讯 2022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 相关资讯

2022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

时间:2022-07-03 来源: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连接社会”。从“社交”的观察视角来看,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连接”取代。每一个具体的、有丰富面向的人,沦为抽象而单薄的数据收发节点,被视为透明得没有情感的流量。

“连接”消除了“远”,也恰恰摧毁了“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完全的无差别性。人与人之间的“亲疏”消失了,也不再能感受到“毗邻”与“切近”,却对远处的“风险”身当其境。

一、“连接社会”让交际沦为一场加速的信息交换

人与人的交际不再是为了倾听和了解彼此,而是为了高效率地获取信息。在“效率至上”文化的驱动下,信息交换不断加速,陷落在信息洪流中的人们也深感倦怠与无助。正如“扁平过劳”趋势所揭示的,在扁平化管理组织中由于对接人数爆炸带来的员工过劳。“自造戒律”则体现了人们对信息过载的反思与调整。

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信息,但这些信息不是为了共享和交流,而是用于展览自我、宣传自我。在连接社会,我们所有的娱乐、消费甚至生活都蒙上了一层“展演性”滤镜,

正如今天“打卡”的火爆,以及“亲情秀场”中体现的对亲密关系的高调炫耀。同时,由于互联网并非共享和交流的空间,社交媒体上也难以形成真正的讨论文化,而是充满了冲动和对立,人们通过“反语保护”来避免不必要的争端。

二、“连接社会”加大了风险感知

未来的风险,理论上是无法被证实,只能被相信的。但在连接社会,灾难、危险、坏消息会在第一时间弥散远扬,风险事件变得可见可感。面对未来人们惴惴不安,慌乱地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以避免缓解明天的潜在危机。

如在“蓝领副业”中,人们通过学习一门蓝领型技能希望以此抵御职业上的风险;“谨慎宠爱”中,人们开始更加谨慎地考虑养宠物、养小孩的决策。风险感知与科技革新一道,让稳定可期的“明天”幻灭了。

我们永远都在天翻地覆的改变之路上,人们心中普遍鼓胀着一种茫然的“悬置感”,这在“临界飞地”的趋势意向下体现得淋漓尽致;“玄学杠杆”趋势则体现出面对不确定的风险,焦虑的人们希望通过玄学来寻求一丝确定感。

三、疫情的影响

“连接社会”带来了效率与便利,正当我们欢欣鼓舞地奔向宽广的虚拟连接时,一场大疫情却给我们当头一棒。稳定运转的城市系统突然静默,丧失了平时赖以为生的外卖、快递,人们又要重新靠自己、靠邻居了,“地缘”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正如“抱团自救”趋势所表现的一样。

新冠疫情已持续三年,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卷入其中,在社会性、全民性和亲历性的层面,似乎千禧年后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公共事件可与之比肩。

这种共同的创伤记忆将对原有的文化与观念造成结构性的松动与震撼,帮助人们克服伤痛的内容将蔚然成风,正如“生机引力”就是其中的一种。共同的创伤记忆也帮助社会扩大了“我们”的范围,新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渐趋形成。

今年,我们从趣缘、业缘、地缘、亲缘4个方面总结了10个趋势。

生机引力

疫情以来,人们愈加渴望亲近自然,渴望从细微日常中获取能量。

自造戒律

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反思欲望,从食欲、物欲到爱欲,试图以各种方式对自己欲望进行解构和控制。

玄学杠杆

困囿于“不确定”与“非必要”的迷茫一代,将对未知人生的情感投射于漫天星斗与风流水转,以“信而不迷”的态度将玄学纳入日常生活决策链的关键一环。

反语保护

随着网络环境日趋复杂,人们上网冲浪时也更加谨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端,越来越多人选择用复杂的调侃方式输出观点。

扁平过劳

在扁平化管理的组织结构中,员工由于对接数量爆炸及过度自我驱动而产生的过劳现象。

蓝领副业

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学习蓝领型技能,以求一技傍身。

临界飞地

近期流行的亚文化空间美学,临界空间兼具有限中的无限、已知中的未知、秩序中的失序、日常中的反常、真实中的虚妄,为人们创造了全新想象飞地。

抱团自救

在疫情期间,原本保障生活的系统停摆,为了购买生活物资和帮助弱势群体,人们开始组织起来,通过抱团积极自救。

亲情秀场

年轻人正带着家人赶往互联网秀场,高调地展示自己和父母、爷爷奶奶的互动,演绎亲密日常。

谨慎宠爱

基于关系反思,人们对小生命的责任感提升,一方面更为谨慎地开启一段关系,另一方面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可能威胁宠物、孩子的风险。

社交趋势是一项宏观研究,但我们的生活却是细微具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我们经常性的倾向在于,喜欢抽象概念胜过具体的人和事。趋势研究做到第3年,我们更感到过好自己细碎日常的重要意义,当加速、迷茫成为趋势,我们更需要努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现实的、小群体的社会交往是可以把握的,周围人的情感支持可以拯救我们对世界的不知所措。

这是一个不断遇见又不断告别的时代,今年是我们发布“大社交趋势观察”系列报告的第3年,希望这个系列报告能带给你有益的思考。愿你的社交关系不随波逐流,目有可及之爱,心有满溢光彩。

1 生机引力
#趣缘

疫情以来 ,人们愈加渴望亲近自然,渴望从细微日常中获取能量。

WHAT’S NEW 

向“自然生机”需求疗愈

由于疫情的影响,因社交隔离而被迫久居室内的人们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愿望更为强烈。大自然越来越被视为放松娱乐的最佳场所,被当作维持情绪和心理健康的积极能量源泉。

亲近自然,感受它们的勃勃生机,能给人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只要蓬勃的生命力在,一切问题都会过去。亲近自然也是重新获得真实感和纯净感的最佳途径,为久居都市的人们带来疗愈。

对日常“生活生机”的赋魅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锁定日常生活,将挖掘“细微具体生活的美好”作为获得快乐、满足、幸福的源泉,社交媒体上这类内容也获得愈加广泛的关注与共鸣。如年轻人重新走进菜市场寻求治愈;在家种菜体验收获的快乐。令人着迷的不再是辽阔无边的远方,而是一粥一饭、一草一木,人们深入到细碎平凡的日常里,体悟淳朴恬适生活的可贵。

CASES

露营、爬山、逛公园等户外活动持续走俏

近两年,露营火遍所有社交APP,在小红书上拥有超过100万条笔记。早些年的户外风潮以硬核驴友为主,而近两年年轻人走向户外的目的也更多地转向放松疗愈。

除了“在山野中活着”的硬核体验派,这两年“精致露营”似乎更受刚入圈的萌新欢迎,带上烧烤炉、投影仪、手冲咖啡套装,和朋友一起吃吃喝喝,感受花香虫鸣。亲子野餐郊游,也是不错的给娃放电方式。

疫情之下,世界变得遥远,出游半径明显变小,不少人选择在本地周边进行放松休闲。携程发布的《2022清明小长假出游洞察》显示,约九成的游客选择了本地周边游。疫情冲击之下,想要逃离的已经远远不光是城市里的工作生活,而是想要摘下口罩大口呼吸空气,面对辽阔自然感受自由。

鲜花直播与水培植物

鲜花直播间正在让年轻人上瘾,一束束包装简单的花束堆叠在一起,衬出卖花主播们的豪迈气势,“十枝玫瑰,十枝百合,十枝康乃馨,不够?我在送你一扎向日葵,一扎配草,所有这些,39.9包邮”。

了解过线下鲜花价格的人,对直播间喊出的数字很难拒绝,许多人在第一次尝试线上买花之后,就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买买买。对于这些消费者而言,“花”是一种精神养料,习惯了家里某个角落有鲜花存在后,就会希望维持住这个角落的生命力,开始周期性买花。

鲜花之外,水培植物这股风也越刮越大。小红书上“水培”相关的笔记已超过10万条。2022年3月以来,最开始火的是牛油果和郁金香,只要用水泡着就能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朵,成功率较高,因此大受欢迎。

而进入4月后,不少人因为疫情居家,家里蔬菜告急,水培蔬菜相关话题迅速火爆。小红书上提到最多的蔬菜是生菜,其次是小葱和芹菜。只需要留下吃剩的菜根、菜头,把他们放在水里,每天换水,不多久就能收获下一茬。甚至还有人总结出《居家种菜》教程,以共享文档的方式进行传播。


菜市场体验派与“用心生活的老年人”

菜市场的魅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他们开始主动走进菜市场,沾染生活烟火气,获得心灵治愈。近年来,“菜市场”也越来越成为青年活动的热门举办地,

如“开FUN”的《菜市场玩耍指南》用20张食物游戏卡牌引领年轻人逛菜市场;“我要WhatYouNeed”的《书菜计划》在世界读书日,将书籍包装成各种蔬菜,让人们有趣、舒适地选购书籍。

此外,“用心生活的老年人”类的话题也持续受到人们关注。如豆瓣热门话题“那些用心穿搭的老年人”、“镜头下的老年人生活”等,在这些帖子下,人们可以看到,即使人到暮年依然“朝气蓬勃”地生活。这些细微生活处的“生机”也让年轻人生发出对生活的热爱。


WHY

紧张焦虑的大环境下,渴望慰藉与连接

大环境的紧张和焦虑,让人们开始寻求从自然中获取心灵慰藉。研究显示大自然会让人类产生一种被心理学家称作“软愉悦”的东西,减少因为关注日常琐事而产生的懈怠,重新启动感官和意识,摆脱疲劳感,让人注意力更集中。

此外,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人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人们渴望摆脱封闭感,重新和外界连接。喧嚣热闹的菜市场、对周围老年人的观察,都能让人们收获这种“连接感”,从而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停留在细枝末节的生活中。

更便宜的休闲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梳理世界露营历史时发现,每一次露营风潮的兴起,几乎都伴随着经济危机或者灾难:20世纪20年代的大萧条让欧洲大陆的富人们开启了廉价的度假方式;90年代的金融危机让英国人把手中的机票换成了帐篷;在日本的长期萧条中,人们也迅速接纳了精致露营的旅行方式……如今疫情之下的露营风潮、养花水培热,都是一种更加便宜、可得的接近自然、获得治愈的方式。

向死而生的审美哲学

海德格尔曾提出“向死而生”的哲学理念:人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亡的过程,但“死”的概念能激发我们“生”的欲望,唤醒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从而克服各种贪恋欲望的诱惑,完成精神的觉醒。疫情的反复及其他各种灾难事件,都反复而深刻地提醒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的可贵,平日被习惯折叠简化的“生活”二字,由此被层层展开,人们从未如今天一般,渴望为未来的生活注入生机。

HOW TO USE

借助生命力、自然力,做“新生活方式提案者”

疫情掀起了一场对原有生活方式的彻底反思,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与自然隔绝的城市生活的僵化与枯槁,希望重新调整生活方式。未来品牌要激发新的消费活力,就要积极做消费者的“新生活方式提案者”。

疫情隔离让人们更加渴望亲近自然,鲜活的生命力、自然力产品,是提供治愈的重要途径。如鲜花由于销量涨势迅猛成为抖音直播的新晋重要品类;苔藓、植物成为年轻人的送礼热门选择。

已有不少母婴、服饰、美妆、小家电等消费品牌将产品通过嵌入露营、户外运动等热门场景,彰显品牌“新的生活方式”的价值主张。但这些目前尚局限于营销层面的浅层应用,如何基于消费者的新生活方式期待,重新定义品类意义,进行更细致的场景运营和创新,是品牌今后可以深入挖掘的方向。

重现细微生活新奇美好的内容创作

不同于前些年玄幻、魔幻等完全架空的内容作品的大受欢迎,近年来从真实细微生活出发的内容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如刻画社畜生活的出圈韩剧《我的解放日志》、着意塑造生活气息与世俗实感的古装剧《梦华录》等。

无论是综艺剧集、广告创意、或短视频创作,都可通过尝试回归生活的细微处,重新挖掘再现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新奇与美好。顺应当前人们“珍视可贵日常”的社会心态,平凡且自甘的生活态度更容易击中普遍的社会情绪,引发传播和讨论。

公园城市建设与创意型产业

2022年3月,几大部委正式印发通知,宣布成都成为全国首个“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将通过绿道建设、边角空间改造、绿地场景激活的方式,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绿道将散布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同时激活自然中的嘉年华、农贸市集、都市农场、城市咖啡厅、启发创意场景等。在自然环境中,人们的压力能得到舒缓、情绪更加稳定,有助于创意的涌现。

成都的战略意图在于通过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公园城市”来吸引创意型人才,从而促进本城的科技文化产业发展。国家将城市建设视作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未来也将有更多城市将努力建设公园型城市。公园型城市的建设,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这其中也蕴含着更多的品牌商业新机会。

2 自造戒律
#趣缘

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反思欲望,从食欲、物欲到爱欲,试图以各种方式对自己欲望进行解构和控制。

WHAT’S NEW

通过解构自身欲望,寻求掌控感

在商业社会中,从社交媒体到商业广告,都在鼓吹放纵和满足欲望。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购物、刷短视频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被算法和商家牵着走。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们开始自己反思自己的欲望,制定戒律来约束自己,期待通过告别某种形式的快乐获得自由,以及通过拒绝消费主义摆脱失控感。

始于戒断,终于放弃

尽管各类戒断运动声势浩大,但真正的成功只属于少数人,而多数人最终在与“人性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败下阵来。那些为了节省欲望而省下来的钱,最后又通过另一种形式花掉:买课、买药、买工具。我们不可避免地身处消费社会,尽管需求在变、意识在变,但诱惑也在升级:过去商家通过制造欲望来诱导第一波消费,现在又通过戒断欲望来诱导第二波消费。

CASES

豆瓣“戒断XX”小组

豆瓣小组以打卡、科普、经验介绍等形式帮助参与者戒断某些已形成的习惯,戒断的具体内容或多或少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比如熬夜、打游戏、磕CP、购买jellycat(毛绒玩具)等。如“磕CP成瘾戒断”小组,人们通过学习理论、外界监督等方式让自己对曾经磕生磕死的CP尽快“下头”。各种省钱小组,也有许多分享控制自己消费欲望经验的帖子。

除了这些正经互相监督戒断的小组,一个不典型的戒断组——“戒断jellycat互助组”在一众戒断小组中参与度高居榜首。可爱、安全、手感好是jellycat畅销的核心卖点,也让它成为了人们无法拒绝的居家休闲解压神器。

人们嘴上高呼“不买了不买了”,希望进组戒断jellycat成瘾,但实际上,这个戒断互助组完全沦为一个种草互助组,发帖内容尽是“买完这个就不买了”、“进组15分钟激情下单”之类。

戒断多巴胺挑战

“戒断多巴胺挑战”近年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人们争相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戒断挑战和心得,各类戒断科普视频也受到关注。人们热衷于参与的戒断多巴胺挑战实验包含内容十分丰富:戒酒、戒色、戒甜品、戒游戏、戒短视频……远离一切可以带来快感的刺激。

戒断多巴胺挑战起源于硅谷,人们通过减少社交网络和技术设备的使用,让自己远离引发压力的食物。旧金山心理学家卡梅伦·塞帕博士是“多巴胺戒断”的推动者,他希望可以帮助人们从一个不同角度思考和观察事物,从数千种日常刺激中跳脱出来。这项运动也从硅谷,迅速风靡至全球许多地区。

尽管有人通过戒断的苦行僧式的生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减肥成功、学业有成,但更多在社交媒体上参与戒断挑战的人在坚持一段时间后最终悄悄放弃。


WHY

在快乐“鄙视链”中,获得身份认同

在自造戒律的趋势中,“快乐”这件事被划分等级,形成一个“快乐鄙视链”:看书、健身获得的就是高级的快感,刷短视频、打游戏则是低级的快乐、罪恶的堕落。鄙视链的形成源自攀比,折射出了现代青年人的身份焦虑和社会认同危机。人们通过制定戒律,来享受“高级的快乐”,获得“我就是与别人不一样”的自我身份认同。

社交媒体造成的自我完善漩涡

自律来源于人们对“滑向丑穷差深渊”的恐惧。在社交媒体上,一切优点及缺点都被放大,不断有声音告诉你:你需要变得更好,在各个细微的方面。欲望总在一瞬间轻易被放大,但戒断相关的内容却给了人们“更好自我”的期许,对欲望不可控的焦虑让人们转向对戒断内容的追逐。人们将自身当成有待完善的改造对象,自我否定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加深。

HOW TO USE

自律的生意:营造仪式感或社群约束力

随着戒断类内容被广泛关注,“自律”也创造出新的市场机会。对一些自律型的管理工具而言,可通过营造仪式感赋予“自律”更多的趣味性。

如TodayWellSpent的产品手机床(Phone Bed)就是为手机设计床铺,在发挥充电等实用功能的同时,给手机盖好被子仿佛它真的在睡觉不便被打扰一样,可爱的造型帮助人们愉快地戒断睡前刷手机的习惯;再比如时间管理软件Forest,基础设定是如果30分钟内不看手机小种子就能长成一颗树,否则就会枯萎,帮助人们在需要专注的时间远离手机。

此外,通过打造自律社群,一群人互相监督也能帮助用户达成自律愿望,百词斩等学习软件、北辰青年等青年组织都曾尝试过这类社群的运营。


有所克制的商业伦理

商业社会不断地鼓励和创造欲望,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主动反思,并对无休止的欲望鼓吹话术感到厌倦。我们倡导从更宏观的社会福利视角切入考虑商业问题,对一些需求的满足保持克制。

比如王慧文曾经在其产品课中提到,“打车的需求是否该无限满足?”,如果从路权的角度来看,公路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打车是比公共交通社会效率更低的一种出行方式,所以这个需求不该被无限满足。因此,在设计商业模式时,需要超出行业本身,从更大的生态系统中来考虑供需问题,这也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3 玄学杠杆
#趣缘

困囿于“不确定”与“非必要”的迷茫一代,将对未知人生的情感投射于漫天星斗与风流水转,以“信而不迷”的态度将玄学纳入日常生活决策链的关键一环。

WHAT’S NEW

将玄学作为小的生活情趣

互联网外衣令玄学的拥趸逐渐向年轻人靠拢。由于这一代多为当下主义贯彻者,对未知人生的情感再复杂再寻求投射,也无法忍受过于延迟的反馈与印证。人生大趋势严肃且莫测,征询一次没有大问题便不会再问;倒是日常生活中无关紧要又选择困难的芝麻小事,总是要玄学给个决策支撑点,为自己造仪式,为自己造节日。

“走哪条路事小,走路时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事大”这种喜剧,成为部分玄学青年的日常——也为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期待与慰藉。

信而不迷

当代玄学更像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工具——给定一个不可证伪的支点,年轻人似乎就能撬起阻碍人生、压抑命运的巨石。但同时人们也将自己作为“万物的尺度”,拒绝出让自己的能动性:不好的签就是不准,不应的庙就是不灵。正是因为感到困惑迷惘,年轻人从而寻求玄学的助力,如果事与愿违,更加无力,他们便不会沉溺其间。

借玄学完成自我认知教育

以往希冀通过玄学寻求桃花和暴富的人很多,但如今接纳玄学的年轻人,不再仅仅是需要一个通俗易懂的问题答案或解决方法——他们同时更期待能了解玄学话语体系下的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因时而变的命理中完成自我认知的教育,即对“我为什么会这样”的回溯与省思,从而找到一种自我认同的坐标。

CASES

平易近人的互联网玄学

相比于传统的线下算命摊、占卜店,互联网玄学更加便利驳杂,满足了年轻人形形色色稀奇古怪的需求:大到社会事件、舆论热点,小到日常服色、每日吉凶都可以测算一番。此外,互联网加持下的“平权式玄学”更受年轻人欢迎:“专家”、“大师”不再高高在上,甚至与用户保持“推心置腹”的“朋友”、“师生”关系。

以著名星座博主陶白白为例,他既是星座博主,又充当着“人生导师”的角色。很多玄学大V更是毫无架子可言,经常与粉丝在直播与评论中互动,甚至有时会“放福利”,免费提供一些服务、教学。


玩梗好笑的玄学博主

微博博主“运势学家王明磊”有超过200万的粉丝,其微博每天的主要内容就是“日运播报”。“星盘命理博主”的标签似乎能唬住很多人,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他只是借玄学玩梗:“今日幸运随身物”可以是“耳机”,“今日幸运词”可以是“要热死谁”,毫无逻辑与依据。

但在每条无厘头不靠谱的“日运播报”下,都会有上千条转评赞甚至是朋友圈搬运;如果“日运播报”发晚了,还会有人催促。纯粹的快乐源泉——是“运势学家王明磊”受到年轻人欢迎的简单法门。

头像&壁纸等赛博玄学兴起

随着年轻人生活空间转移至线上的比例越来越大,个人在线上社交场域频繁露出的头像与壁纸,似乎也成为一种度量“赛博风水”的重要维度。


听听就能好运、变美、暴富的音频

一首《time in oblivion》火遍外网,只因这首音乐在tiktok博主中被盛传“听了就能好运连连”,配有该BGM的“捡钱”短视频一时间在欧美年轻人中爆了,令人禁不住感慨掌握全世界人民的流量密码都惊人地相似。无独有偶,B站上“坚持听就能变美变白”的音频也受到国内许多年轻女孩的追捧——这几乎成了她们睡前护肤时最应景的听觉佐餐。


WHY

社会异化劳动压力下的积极心理学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了与自己相对立、制约自己的东西,即所谓的异化劳动。千禧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人一直身处于社会飞速变迁的奔流中,形形色色激荡着冲突的消费命题、生存命题、阶层命题、价值观命题背后,正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的实质。

当日益增长的异化劳动压力将年轻人裹挟,客观现实的不确定性与主观个体的徒劳无力感,使得部分年轻人将当代玄学视为一种提供情绪价值的积极心理学工具。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将自己的异化困境诉诸于玄学同好,交换倾诉,彼此共情,互相安慰,共同寄托——某种程度上,“搞玄学”与各种娱乐休闲的消遣方式一样,是年轻人消解负面情感的重要路径。

自我认知教育缺失中的自我互动之

人在将外界事物作为认知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知的对象。在十多年的应试教育中,自我认知教育长期缺位,人们普遍不知道该如何认知“自我”。而玄学刚好可以作为一面个体进行自我互动的镜子。

比起排山倒海扭转乾坤的大动作,其更多时候叫人了解自己的寻常,珍惜当下的日常,向内看、向后看,也是为了更好地向外看、向前看。不少年轻人相信通过玄学补足自我认知、丰满个体意义后,可以靠自己的能动性走向更新更好的生活。

神秘基因、利益钩子、归属功能兼具的社交硬通货

得益于不可证伪的神秘基因与欲望相关的利益钩子,玄学算是国民流通性极强的社交货币。并不艰涩的概念如星座等,也极易成为开启社交的“敲门砖”。同时,针对于人的三大生命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东西方玄学通过种种工具,将个体一般无法决断的诞生时刻、诞生环境,作为预见个体未来的普适性基底——即系统地以“我从哪里来”观照“我是谁”与“我到哪里去”。

而这种系统性工具的存在,也促成了年轻人群中一种“合并同类项”式的标签社交形式。当人与人之间的异同、异同的原因与趋向,有可能被玄学精密地、甚至标准化地预先识别,冥冥之中建立的情感共通与身份认同便在相关圈层的社交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HOW TO USE

给予消费者更多确定性感受的产品和服

在高度不确定的时代,确定性往往让人留恋。在产品和服务中给予消费者更多的“确定性”体验,如稳定的价格体系、稳定的品质保障、稳定的物流交付等。在满足消费者理性诉求的基础上,也可以尝试提供尽可能多的正向情绪价值——用“拟确定性”的暗示帮助消费者应对客观现实的不确定,消解主观个体的徒劳无力感。

比如“超级植物公司”售卖植物时,会赋予每种植物独特有趣的意义,如“天天向上”的猫草、“请放松”的雾松、“专管睡不着”的“数羊景观苔藓”等等。

在内容营销与运营方面,可建构辅助自我认知的镜子、探索人生坐的参照系

部分产品、品牌的内容营销与运营可以尝试帮助年轻消费者认识自我价值,找到人生坐标,以开放、平等、友好的人格姿态为他们提供持续、长远、或隐性的解惑支持,也借此机会将品牌理念与产品卖点内化其中,以更灵活、更有效、接纳度更高的方式树立与竞品间的区隔。

淘宝职场通勤女装店铺榜TOP20的品牌“女子成鉴”,便以这样的内容在一众OL女装店铺中脱颖而出,赢得年轻女性的关注与青睐。

抖音为“女子成鉴”的主要运营阵地,自2021年8月运营以来,不到一年账号的粉丝量已超200万,284部作品累计获赞量1600多万。其作品内容,均以两名年轻白领女性的”Coffee Talk”为演绎场景,短短几句姐妹之间的Q&A,或关于职场,或关于爱情,却总能简短扼要地让观众有“被输出”的醍醐灌顶感。

内容展示产品的同时,更传递了品牌的理念,使得品牌具有温度与观点、情感与立场,丰满了产品魅力的同时也赋予了消费者更多的衍生价值,偏好与粘性自此产生。


借助玄学,使得“向善”理念更通俗广泛地介入商业与公益链条中

不好的签就是不准,不应的庙就是不灵——当代国人对待玄学信而不迷的态度,很大程度体现于“真诚却拒绝让渡能动性,施善也必须得到正反馈”。这种对能动性的掌控与对正反馈的期许,恰恰为过去教育中存在断层、较为空泛的“向善”理念,提供一个完成良性循环的现实落点;也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此类较为先驱的公民意识,增加一抹通俗而美好的中式祝祷色彩。

在天猫的“免费公益午餐店”的商品评论区,许多捐助后的年轻人把这里当成许愿场所,在评论区许下对生活的期许和愿望。年轻人将自己的美好愿景寄托在向善的行为中,公益捐助后不忘“日常迷信”一把。借助东方玄学的引子,商业与公益链条中针对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向善”思维与举措,会更容易被人们广泛接纳、响应。


4 反语保护
#趣缘

随着网络环境日趋复杂,人们上网冲浪时也更加谨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端,越来越多人选择用复杂的调侃方式输出观点。

WHAT’S NEW

曲折的表达:更多元、复杂的表达技巧

除了传的“仅三天可见、分组可见”等有限可见操作,用户在公域社交媒体环境下依然有着旺盛的表达欲望,开始发展出一套更加多元、复杂、艺术的表达技巧。通过多一句解释、挂个狗头或套用经典文学表达等方式,来“恰当地”表达自身观点,同时也不至于激怒他人危及自己。这种发源于豆瓣、微博等平台的小众表达,因其既有趣味性,又能表达丰富意涵,而逐渐流行开来。

表面是“保命”,实际是反讽

文学表达与“护身符”逐渐成为一种工具,免责声明避免了歧义和引申,让表达变得冗长。看似是用特定的语言符号柔化批判性观点,实际上是借这样的表达来进行反讽。只是表达一个简单的观点,却需要一大段补充说明来摘干净自己,言语之间尽显小心翼翼,展现了人们对网络暴力的忌惮和恐惧。这种过度小心的夸张表述,充分演绎出杠精的荒唐以及自己的畏惧,极具讽刺意味。

CASES

“文学”大师

疫情之下,以《重庆森林》、《大话西游》、《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等作品中经典选段改编的文字创作越来越多,被戏称为“疫情文学”。如《重庆森林》改编文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健康码上面都会有一个日期。24小时阴性会过期,48小时阴性会过期,就连7天阴性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疫情下,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而此前,使用‌‌‌‌‌‌‌‌‌琼瑶式抓狂的语气连环“轰炸”,毫无逻辑但情绪饱满进行宣泄的“发疯”文学,以及看似说了话却又没有任何有用信息的“废话文学”流行已久,比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我上次理发还是在上次”等等。

二次元括号艺术

十多年来,网络流行词不断更新换代,从“神马都是浮云”到“蓝瘦香菇”等,曾经的流行词在浓郁的时代气息中夹杂着一丝尴尬的气味,但二次元的半拉扣号表达却一直坚挺到现在。通过在话尾添加半拉括号,表达多种含义。

最开始的用法包括:在括号中加入一些动词,表示自己的状态,如“(泪目”;或是加入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种小声叨叨的感觉,进一步润色或补充括号前的发言,如“我觉得这个草莓蛋糕挺好吃的(就是草莓有点太少了”。

到今天演变出了更多种的用法:首先是模糊语义,比如“kswl(雾”,这里的雾指“误”,意思是明知不应该舞cp但还是嗑到了糖,同时避免破坏观感;此外,括号内的文字可以说明状态和语气,比如“好的(刚刚在忙)”,用于礼貌解释;此外,在一句话发出后用括号进行补充能够缓解尴尬,比如“可以请您帮个忙吗(不可以)”就是怕被拒绝而提前给出否定的回答。

反杠体与狗头保命

反杠体常见于网络评论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即在句尾通常会补充一句“杠我就是你对”,早期用于害怕被网暴的自我保护,所以先验地设定了一个马上就要争执起来的情景,而在这种设定之下,所谓的“理性探讨”也会被看作互相抬杠。此外还有“没有XX的意思”等表述,通过在简单表达后,加上一大段“没有XX的意思”的解释,看似是在避免自己的意思被误解,实际表达效果嘲讽拉满。

此外,类似的表达还包括狗头表情符号。因为这个表情本身带有极强的嘲讽感,在文末挂上狗头表情,经常被用来表示“以上所有内容都是反讽”,或是表示“开个玩笑不要当真”。网友在评论区文末挂上狗头,很多即代表“我说的这个评论要反着理解”,以防被友军无辜中伤。

微信朋友圈广告代理,腾讯微信广告代理,微信朋友圈广告投放代理,微信朋友圈广告代理商加盟微信朋友圈广告服务商

免费代理